你的位置: 主页 > 中国新三学 > 中国新国学 >

中国新国学第一讲1

2016-07-06 15:37
详细介绍

  

 
 
 《中国新国学》
 
作者:古一徵
 
《中国新国学》第一讲(此讲11966字)
 
我们今天呢,将走进中国新国学这样一个特殊的课堂空间。中国新国学是一个很新的词,在过去我们一直接触到中国、国学。但是在这个中间加一个‘新’字,它的一个特征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出现,一个新的环境、一个新的状态、一种新的时代要求。中国新国学是一个在中国社会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我们每个人走进这个国家的时候,实际上过去很少思考“中国人”,什么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素质?什么是现代中国的基本标志?什么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每一个人走进社会当中以后啊,很自然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如果我们稍微走的更深一点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有好多东西没有意识到。我们首先进入的这个中国这块平台上,它是一个地域的环境,中国跟全世界是有区分的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作为一个独特地一个语种的掌握者,我们说的是汉语,你看这几个词的过程中啊实际上他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真实的事情,那就是——我们讲的汉语,区分于世界中其他国家的语言。这个汉语的特征实际上就画了一个圈,让所有懂得汉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所以汉语本身实际上标志着一种新的信息方式,它让所有懂汉语的人成为了一个群体。在全世界的这个范畴内,说讲汉语的国家主要就指的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孤立语种的,就是汉语这种孤立语种的使用者。所以当我们说到汉语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本身已经走进了中国这个地域概念中。它与英语有区别、它与这个法语有区别、它与日语有区别,所以汉语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独特地民族的一种民族的魂、我们有一种独特地民族属性、有一种明确的民族的感觉。这个背后呢,涉及了民族的文化。我们背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知识系统,所以‘汉语’这个词说出来之后啊,实际上是让所有懂汉语的人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
 
另外一个我们谈到‘中国’这两个词,今天人们对这个词呢的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所以极有必要需要确认:什么叫做中国?是吧,它这个国家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这个国家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中国’这个词不仅仅包括今天中国的现状,它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凝聚着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生存的这一群人,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为什么聚集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过去我们说:上下5000年,6000年,7000年的历史。这仅仅是指的中国这片土地上面我们谈论到的今天的一个中国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那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人’到底是怎么起源的?他和地球的这个生态环境有什么关系?中国这片大陆什么时候形成的?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民族?我们在中国可以看到呢,不仅仅是汉语,像这个藏语啊、维吾尔族语啊、蒙族语啊、满族语啊它的这个语言和汉语不是一个语系的。他们是拼音语言,这种拼音语言体系跟我们的语标语言(就是汉语的语言系统啊)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可是他们共处于一个国家,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汉族和中国少数民族实际上是有一种迁徙到一起共同群居生活的过程。
 
由于不同的语言是,使不同的民族分隔出不同的人群。所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中包含了56个民族,那这56个民族当中就包含了汉语语言和多语种语言和平共处的一个问题。所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它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思想方式、多文化方式、多生活习惯的这么一个综合的理念、怎么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要谈到一个和谐的文化问题、和谐的社会问题、和谐的国家问题、和谐的家庭问题乃至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和谐的中国心的问题。
 
所以到今天,极有必要也必须去谈:今天的中国的核心凝聚力、核心思想、核心文化、核心知识、核心的意识形态、核心的行为标准、核心的文化模式、核心的知识背景。这一切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的系统的规划,那么我们所说的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这个概念里边包含了哪些内容?其实在生活中,人们很少能真正的体会到。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历史?什么是中国历史中的沉淀?什么是中国历史过程中沉淀的那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知识过程中是不是涵盖了人类的知识?我们为什么要在国际上与其他的国家进行交流?
 
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存留了数千年,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曾经的辉煌,或者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称之为辉煌的一种状态。那么,我们怎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中国?中国在这个地球上占据了一块地方,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全球的人类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与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应该产生出一种什么样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我们谈到中国这个概念的时候,你还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中国这一个区域与地球整个层面的结构中来对接,我们与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与全球共同的生态环境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保持什么样的一种国别?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中国人在地球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具有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希望与我们的友国,与我们的邻居们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如果说我们对中国的这个概念不清晰的话,对中国文化不清晰,对中国社会不清晰,对中国人的形象不清晰我们就无法在整个世界上制造出一种被全球接受的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这种标志性的形象应该是什么?
 
所以当我们谈到‘中国’这个概念的时候,中国与其他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会由于中国这个定义而产生一个特殊性。因此啊,在未来的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中,探讨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文化、中国技术、中国人力资源、中国社会这一系列特殊的‘中国’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概念的时候,我们还要看到实际上这个‘中国’词汇意味着一种中国的态度。
 
所以今天我们谈到‘中国’两个词的时候,中国人真的要明白你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活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素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地位?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一种什么样的素质?这些问题实际上都隐含在我们所说的‘中国’这个词以内。所以,有一个概念,慢慢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中国新国学。
 
一个民族有13亿人,这13亿人都是中国这个词汇以内包含的公民。那么这个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它这个民族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它的价值系统是什么?它的核心文化是什么?它的社会风俗习惯是什么?它的国家标志是什么?它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些内容就涉及到中国人的品质、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特征以及由这个民族的整体共性体现出来的一个国家形象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今天没有中国的一个国学系统,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我们无法界定,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特殊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是中国人’所以大家想一想,13亿人如果失去了统一的思想方式,如果失去了统一的知识背景,如果失去了统一的国家、民族的特征,实际上等于这个国家里边没有特征,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实际上等于失去了主权。所以,“国家”、“国学”、这两个词就画了一个等号。
 
什么叫《国学》?
 
《国学》肯定不是仅仅讲的一种《语文学》。如同现在很多人把国学理解为中国的一个《国文学》、《语文学》、《语言学》等等的片面的东西,它都是错误的。所以《国学》的本质是《国家文明学》、《国家信息学》。它这个内涵啊不是《传统国学》的理念,而是一个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结构的整个文明的信息系统。所以《国学》的第一个特征是这个国家的全部的信息体系,它的这套学术理论包含了这个国家所锁定的国家信息。它第一,代表全系方式,也就是说凡是涉足到这个‘中国’两个字以内的所有国家信息都应该包含在《国学》的内涵之中,除了它的这种环境以外,社会、文化、知识、人力资源以及作为一个国家主权在地球上所存在的国际关系都涉及到这个《国学》必须包含的内容中。
 
也就是说,《国学》实际上是中国人独特的一种知识体系。第一个它要包含全中国人涉及的所有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系统是《国学》内涵中所包含的一个知识背景,因此《国学》所探讨的是《国家知识学》、《国家信息学》、《国家价值学》(你这个国家独特的价值系统是什么?)、《国家社会学》(你这个国家里边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国家人力资源学》(你这个国家中包含的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属性,人的存在)。国家价值结构体现在人类的生活关系中。所以实际上最终它会凝结在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中。
 
所以当我们谈到《国学》这个理念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慢慢张开就会发现它不是一个过去的传统的简单的概念,而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标志性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哲学体系、知识体系、法律体系、价值体系、资源体系、人文体系、科学体系、生产力体系也就是说这个里面有个非常全的概念。
 
《国学》,是中国的标志,那么今天我们在社会中发现呢,有没有这种标志级的学问呢?有没有这种标志级的学科体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说起来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都有人讲,但是中国今天的国学结构在哪里?中国今天的国学体系学在哪里?代表这中国标志的标准学在哪里?这些东西必须要出台,如果说没有了这个国学构架的系统,实际上国家仅仅是一个概念。所以《中国新国学》,实际上是新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体系的这么一个国权构架下整个国家的建设系统,所以《国学》是《国家学》。这个国家要存在,要稳中求进,要科学发展,要可持续发展,要在这个世界中逐步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说国家需要建设。
 
国家需要建设就需要建设这个国家的整体的知识体系,需要这个国家真正的内容。我们说一个国家的范畴有,它里面的国家建设就有内容。国家中的整个结构的支撑,生命结构和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群国家建设者来从事这份工作。所以《国学》的概念不是学术的概念,而是当我们探讨《国学》的时候,是研究这个国家品质、研究这个国家的生产力、研究这个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这个国家的未来的这么一个庞大的国家建设的科学领域。
 
因此国学研究、国学建设、国学的丰富、国学的发展的内涵就是国家建筑、国家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生产的一个生产模式、一个经济模式、一个国家建筑结构的生命体系的存在模式。所以过去有很多人,把《国学》理解为是一种学术,这是错误的理念。《国学》研究实际上是国家结构的研究、国家组织的研究、国家质量的研究、国家发展趋势的研究、国家生命力的研究、国家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整体合并之后构建了这个国家的存在。你作为一个国民第一件事情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
 
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你应该知道你是谁?你为什么叫做中国人?你活在这个领域当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应该有什么样的义务?
 
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作为一个文人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素质要求来说,你应该是个什么人?你的劳动能力应该是什么样?你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劳动关系?你的社会生产力是什么?你应该在社会的这个结构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你在人生的过程中要以中国人的这个身份在社会中承担起一份什么样的价值结构、价值体系?
 
所以谈到中国这个国学理念的时候,我们毫无疑问的要走进中国品质、中国质量、中国人素质和中国国家结构和中国国家的组织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国学》应该覆盖的问题。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用《国学》两个字,一样的是一个词,却仅仅包含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概念,然后,冠加于《国学》的概念来在社会中推进所以中国的文人他的职责是什么?中国的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中国国家建设者的高端人士的任务是什么?实际上《国学》理念的提出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称呼。如果没有了这个标准化的称呼,人们甚至连不知道《国学》本质到底是什么。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国学》的建设需求,由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文化沉淀,多民族组织、多种生产力交融、多种人文素质交杂的现代化的这么一个社会群体,所以今天在中国,统一国学的标准,实际上是给了社会中太多的人一种生活的方式,给了太多的人一种工作的空间。国家是要有人建设的,什么人可以充当国家建设者?什么人,什么素质可以支撑国家建设的生产需求?掌握国学系统的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什么?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他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生活?他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国学建设、国家建设实际上是两个理念。
 
一个叫国家上层建筑、建设;一个是国际按经济基础的建设。很多人把国家所建设理解为一种劳动生产,这时候我们就设计了要探讨什么人在做国家建设?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人文建设、生态建设、它是不同的理念。我们谈到《国学》这个层面的时候是主指指向那些建设国家的人,也就是国家建筑里面的工作者。所以《国学》理念的本身张开之后是一个新行业的诞生,是今天中国的一种新社会形态的诞生。那么这种新的国家形态需要保证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力,是吧?所以你作为国家的这种可持续发展力来将,这个国家的生产机器、国家的组织结构、国家的质量体系它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的发展、运动形式就体现出了一个独立的生产空间,不仅仅是,仅仅是学术的空间,而是由一个非常系统化的科学构架的这么一个国家理论系统支撑了未来整个国家科学发展的社会建筑、经济建筑和国家结构维护和发展的一个物化系统。
 
如果我们把国家建设理解为一个物质化的产业结构,那么国学的更高层面就是对这个国家建设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结构、组织、重建、恢复功能、推进发展的这么一个强大的上层建筑系统的一种设计、一种生产、一种探索、一种发现、一种制造、一种创新、一种发明。所以这就使得一大群人因为建设国家的存在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工作空间。所以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首先要考虑到国学学术落地的时候,到底是学问人,还变成了一个经济工作者?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为什么要研究这种新的《国学》结构?为什么要建立国学结构?建立了国学结构以后,它的价值系统在哪里?价值体现在哪里?它的经济模式在哪里?它的劳动空间在哪里?它的职业方式是什么?它的回报是什么?它的这种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什么?这个内容展开之后,实际上是由于新国学的诞生,由于新国学的重组,由于新国学的发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辟了一个新型的就业空间、开辟了一个新型的职业空间、开辟了一个新型的科学空间、开辟了一个新型的生产领域,一种新的财富的制造领域。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以《中国新国学》的这个概念,隐含着一种中国新国家建设的任务。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未来的那个强大的中国。我们本身就应该走进这个空间中,所以国家建设者必须懂《国学》!谁是国家建设者?在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哪一些人专门从事于国家建设?对国家这个理念,哪种人必须要了解?我想,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的工作者来说、国家建设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没有国家理念,你没有国家建设的任务,你没有国家这个意识系统,你没有国家建设的基本知识体系,你怎么建设国家呢?你靠什么建设国家呢?一个人没有能力靠嘴、靠说出的话、靠讲故事来建设国家吗?所以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大型的问题——真和假的问题。一个是否真正的关注到了国家内涵的问题。
 
所以《新国学》的探讨和研究大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是一个与我无关的问题。实际用老百姓的话来讲,你想拥有一个高级生活方式吗?你想拥有一种被人尊敬的地位吗?你想成为在这个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一个有成就的建设者吗?你就必须要了解《国学》。研究《国学》的人,首先是一个国家建设者,他的劳动生产力体现的是建设国家,只有懂得国学系统的人,才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目的、有智能、有选择的主动劳动者。国家建设工作者如果不懂得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建设者。
 
所以国家机器的一个组建和开动这个国家机器的这个级别的人才能涉及到真正的《国学》领域。你在《国学》领域当中的造诣越深,那么你的生产能力就越深。你在《国学》建设、建筑的这个行业中扮演的社会价值的角色就越高。所以《国学》本身实际上它的价值系统必须得到一个完整的研究。要陈述讲明《国学》价值系统、要讲明说明《国学》里面的信息体系。《国学》本身的目的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提供国家建设者教育和学习的知识原料。我们知道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劳动生产力,而这个劳动生产力之所以体现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是因为人类独特的智能结构所产生的。劳动力不是互相比手上有劲有多大,而是比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控制工具、组织生产、创建产品的这么一个智能劳动模式、劳动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技术这种智能内涵。
 
所以作为一个劳动力的本身来说,人的躯体结构基本差不多,主要的区分是他的智能区别。‘智’指的是他处理问题的决策力,解决问题的技术决策、技术运筹等思维方式。‘能’,是指这个人所拥有的生产技术的厚度、敞性和能源力量。“智能”是人脑中的一种内存。那么作为一个智能从生产率它的独特的工作选择、行业选择,选择为国家建设的时候,这个智能劳动生产力就是特质。那么这个劳动力本身主要的工作用于国家建设。所以国家建设领域、国家建设的经济领域、国家建设的上层结构的构架领域就是国家建设者的工作空间。国家建设者选择了国家建设这个层面的人,作为一个国家建设者的工作者来说,他的劳动力关系决定了他是以国家建设为其目的。
 
那么我们这样子就不难想象,中国有多少人、什么层次的人应该学习《国学》。而不是一种把传统学当中的某些课文拿回来,讲讲一些语文、讲讲一些文字把它当做《国学》,这是对《国学》概念的非科学的定位。由于这种自降质量、消除结构、去除系统、丢失价值、胡编乱造的概念定位使得中国人对于《国学》评质有这一个错误的理解。
 
所以今天呢,纯粹用《国学》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混淆。什么是新中国的国学结构?新中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价值系统?新中国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国家组织方式?新中国应该有个什么的国家价值体系?新中国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国家文化模式?这一系列的新的系统直接指向了一个新中国的国家新国学的运用范畴。它用于培育新中国的国家建设工作者、国家建设生产力、国家建设的劳动关系。所以《国学》研究的价值绝不是理论上的、绝不是知识上的、绝不是一般的所谓文人的案头工作。而是国家切实发展、国家切实实施进化、实施有序控制的一套高层次的高级的行业结构。
 
因此《新国学》实际上意味着新国家的一套新的人力资源的培训领域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新国学行业领域的人力培养的这么一个概念定义的选择。这在《新国学》当中毫无疑问我们要设计到劳动生产力的素质标准、劳动生产力的重新理解和劳动生产力的劳动关系的一种《国学》研究。一切学术最终落实人,一切知识最终凝聚成人。所以《国学》的灵魂是谈论《公民学》这个概念,你这个国家的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民族心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国民生产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一种国民价值模式?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国民的哲学系统?这就是《国学》当中最基本的人力资源培育的知识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思想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们,如果离开了这个《国学》的概念那他所干的事情就不是《国学》。所以国家人力资源是《国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国学》领域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所涉及到的国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问题。社会是建立在国家这个平台上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学。所以社会,实际是国家的生命结构里边的组织方式。很多人无法区分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国家就像一个大的平台,社会就像这个平台上面放的一堆东西。平台呢,使得我们这堆东西可以放在这个平台上面,所以这个国家呢,里面装的东西可以有不同结构变化。所以中国这个领域上面包含的社会形态是不同的。
 
传统中国社会当中,自1949年以前,我们称之为一个‘旧中国’。1949年以后,我们称为‘新中国’。所以‘新中国’和‘旧中国’,就‘中国’本身来说,这个国家理念是一致的。在国家这个结构上,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它在里面的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社会运行方式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当我们谈到国家的社会结构的时候它有时代性。你在国家这个层面上,自打有了中国这块版图的时候,它这个版图上生活的世世代代子民就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它这个大家的完整性。所以国土资源的完整性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国家资源不容被侵占。这是这个家族上面的所有公民天生的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维护国家土地资源的完整、维护国家领空的完整是这个民族所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素养、基本的责任、基本的义务、基本的为人的标准、基本的做人的标准、基本的活人的标准。
 
中华民族这么几千年来就维护着这个国家的领土的完整。看着这边的地。所以国家假设的结构中,有着它独特的一个领域权。那么从国家这个结构中收回来看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形态就不一样了,过去传统中国里边这个平台上包含的社会内容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重新建立了一个全民的、民主专政的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后,它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1949年以前的《中国国学》文化系统是中国国家建设的结构系统,而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品质和社会平台。就这个社会中它的社会关系、它的生产力方式、它的生产关系系统、生产方式都与过去传统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你在社会这个组织构架学的时候,如果以《国学》之形式依然使用过时的、不符合今天社会需求的、不符合今天社会建设的这种知识系统、资源体系、价值体系、文化模式、意识形态、行为标准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倒退,一个国家的社会在消亡
 
所以谈到《中国国学》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学》的时候,它的新伦理和新道德结构就必须得到清晰的论证,国家的格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现出了《国家社会学》的新道德和新伦理方式的一种重新的界定,所以新中国的新社会形态、社会的道与德的结构、社会的组织伦理方式在新概念下要得到重建。
 
所以新中国的《新国学》领域维护着社会形态的一个建设任务。为什么中国人必须学习《新国学》的这个内涵呢?你在新社会要做新社会下的公民该做的事情,那我们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知道现在有好多人,用的一种《国学》理念实际上是远远不是当今国家社会当中的需要的这种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国学》内涵。所以《国家的社会形态学》,作为《国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用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力的教育。我们谈到教育问题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格局:就是我在教育的这个方式方法中使用着什么样的《国学》内容。如果我们在现代中国使用的是传统的,换句话说我们说守旧的‘天人相应观’的这么一套组织,这么一套材料,那么中国实际上就是——以新中国的国家,新社会的形态进行着旧人类的打造!那么你培养出来的这个国民变成什么人了呢?就变成了:生活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想在旧社会,感受旧伦理,体会旧哲学。他的心是旧的,意识是旧的,身体是新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叫新的身体旧的思想,没有活在现代社会生活空间中的一个“新时旧人”。那你这样的国民将来会出现什么问题?那就会产生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思想的反潮流。他不会推进社会前进,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高级的内在的阻碍。
 
所以《新国学》的建设,首当其冲的要建立新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学》的一种质量,也就是我们国家谈到的“以德治国”这个概念。你今天国家的质量跟过去国家的质量不同,你今天这个国家社会中国的‘德’跟过去社会中的‘德’不同了,要用‘新德’看新社会,不能用新社会使用‘旧德’,那你的社会终究有一天还会回到旧社会去!那么中国这个科学发展的这个国家趋势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大家想一想,中国“以德治国”需不需要新德的《国学》建设?所以呢,你理解这个领域以后就会发现你很有价值。所以《新国学》的这种‘新德’建设会让你很有价值,研究它的目的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未来的规划。你为什么不做一个新中国《新国学》里面的新的大德者呢?
 
现在好多人,看似活在新社会,天天研究着旧道德。旧道德好不好?不能说不好,但好和不好这个词是有时间关系的,在旧社会时候的一种好的道德适不适合新社会的新环境?这就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谈论人类的价值模式的时候肯定一个重要的思想要考虑到适应的问题,就是你活在社会中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适应态度?你的道德理念应该用什么时代的要求来观察自己?所以中国新德、社会新德的建设已经产生了一种需求。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在《新国学》的这个理念中探讨新的人文生活模式的问题。生活模式里边是由独特的人类的社会关系复杂的情感关系、复杂的生产力关系、复杂的环境关系、复杂的生态关系组合的一种复杂的信息模式,作为任何一个劳动生产者,都需要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会找到这种主动的适应性。我们作为任何一个劳动生产力走进社会生活过程当中需要感受和体会这种是适应性的时候,你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老百姓也好,国家建设者也好,我们的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的每个人的人生自我建设都是与你那种社会当中所包含的组织生活方式有关的。
 
一个社会当中的伦理和道德构架决定着这个社会中所有存活者的生活方式。你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人从家庭里出生之后啊,他的社会地位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大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地位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个新中国的平台上,当我们诞生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正确的看待“解放”这两个词。中国的解放到底是什么解放?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权利、民生权利、人权本身的解放。今天的中国公民和过去的中国草民、贱民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新中国建立的这60年在中国人类历史过程中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伟业,你是谈不出“爱国”这两个词的。爱国、爱社会、爱时代、爱当代你就谈不出这个‘爱’字,因为你比不出好坏来!
 
所以今天的中国的文人们啊,要有一群史学家,真正地要把中国历史当中的人民的生活权利和今天新中国的人民的生活权利要做一个比较,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突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有人看社会的时候,看到的全是负面的,有人看社会的时候会用宽容的心态看待社会,还有人是在最危难的时候、最艰难的时候永远的站在这个行列队伍的前方。为什么一个群体当中会有英雄?为什么一个群体当中会有领航者?是因为他们知道历史,知道现在,知道未来!这些人才会成为一个社会中坚定的领袖。
 
领袖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就是在最难的时候它能够面对困难,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他能够领导群众前进。如果我们失去了史学者,失去了人类史学文明的探索,历史的过程的丢失就会让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得到膨胀,而这种膨胀由于忘记了历史就会不客观的来评价今天遇到的问题。我们今天中国社会需要史学家,不仅对比人类发展的历史,更要对比中国社会改变的历史,更要对比中国传统社会和新社会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革。60年了,飞跃了6000年的资本界,可是,中国历史上恐怕从来没有过这么一种人活在幸福中,咒骂幸福。原因是什么?——无知带来的愚昧的梦呓!
 
所以这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咱们社会生活中,国家、社会、民族都需要一群有勇气的领袖们走出来。所以《国学》的建设,《国学》的历史性的史学研究、人们生活方式的结构化研究、重塑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国学》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这个《新国学》的行业建设、理论建设、科学建设它极富有现实生产意义。所以你们呢,作为《新国学》的这个第一批学生,走进这个国学课堂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这样一个正确的理念:
 
第一:《国学》它的价值系统绝不是‘学问’这两个词。我所主张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学问?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需求,我们要生产这种社会价值。由于建立了清晰的科学研究的知识系统,才会让后面的人慢慢理解到、感受到《国学》的这门知识系统的作用,对人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所以《国学》研究的本身呢,它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生产力,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也是教育的核心。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国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国家的人会建设国家。所以《国学》,是《公民学》,是《国家信息学》,是《国家知识学》,是《国家价值学》,是《国家生产力学》,是《国家人力资源学》,是《国家社会学》,是《国家生活方式学》…总之,它是《国家文明学》,所以我们在这个格局中界定了这个词以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新的未来。
 
做《国学》的人,绝不是一个老朽,而是时代的开创者,做《国学》的人绝对不是一个落伍世界的人,而是一个建设国家的建设者,勇往直前的英雄!这才能谈到国学建设者,一个国学建设者第一个任务要把国家建设、国家安全、国家完整、国家发展当做自己的己任。一个国学科学工作者的第一灵魂是爱国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它的心中永远含着一个含义,那就是:这个国家需要我!
 
《国学》工作者的首先灵魂是把国家的维护、国家主权的维护、国家领土的维护、国家资源的维护、国家的未来的发展当做人生中的使命。所以做《国学》的人他是有选择的,做《国学》的人,是这个国家中的维护者,国家利益的维护者,我们学要致用,学,要变成自己的能力,学,要变成一个人生价值的体现学,要变成我们生活模式的展开。所以《国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选择《国学》是一种人生中的设计、选择《国学》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选择、选择《新国学》是新国家建设者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研究《国学》、发展《国学》、探索《国学》、走进《国学》、开设《国学》课堂、建设《国学》结构、建设《国学》的组织系统实际上正是本着这么一个宗旨来完成。

更多相关